地质与资源毕业论文选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 .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会变成什么形状? 另外,与固体不同,液体具有“各向”的特征。 这是因为,物体从固体变成液体时,2 .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会变成什么形状? 另外,与固体不同,液体具有“各向”的特征。 这是因为,物体从固体变成液体时,由于温度上升,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变得激烈,无法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产生流动。 但此时,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吸引力还很大,分散不离,所以液体仍具有一定的体积。 实际上,在液体内部的许多小区域中存在着类似结晶的结构——“类晶区域”。 流动性可以由“类晶区”之间移动形成。 打个比方,给柏油路送行的“车流”,就是每个车厢里人都在一定位置的“系晶区”,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形成了整个车队的车流。
3 .气态
液体加热会变成气体。 此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更加激烈,“类晶区”也不存在了。 由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气体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分子和原子各自的不规则运动,具有流动性,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自动充满任何容器。 容易压缩; 物理性质“各向”。
很明显,液体是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的形态。
4 .无定形——特殊固体
普通的玻璃是固体吗? 你一定会说的吧。 当然是固体。 实际上,不是固体(结晶状态)。 关于这一点,你一定很奇怪。
这是因为玻璃具有与晶体不同的性质和内部结构。
你可以做一个实验,把玻璃放在火上加热,随着温度的上升,它会变软,然后逐步融化。 也就是说玻璃没有一定的熔点。 另外,其物理性质也是“各向”。 这些和结晶不同。
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内部结构没有“空间晶格”特征,与液态结构相似。 但是,“类晶区”不能相互移动,玻璃没有流动性。 这种状态称为“非晶的”。
严格说来,“非晶态固体”不是固体。 因为固体专门指结晶; 那可以看作是非常粘稠的液体。 因此,“非晶态”可以作为另一种物质状态提出。
除普通玻璃外,“无定形”固体较多,常见的有橡胶、石蜡、天然树脂、沥青、高分子塑料等。
5 .液晶状态——结晶状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形式
“液晶”现在我们不知道。 广泛应用于电子表、计算器、手机、寻呼机、微型计算机、电视等的文字和图形显示。
名为“液晶”的材料是有机化合物,迄今为止人工合成的液晶已达5000多种。
该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为“液晶状态”是同时具有液体流动性和晶体光学性质的“各向异性”。 对热、电、光、压力等外部因素的微小变化很敏感。 我们利用这些特性,将其应用于各个方面。
上述几个“物态”可以在日常条件下观察。 但是,随着物理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在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等条件下,发现了一些新的“物态”。
6 .超高温下等离子体状态
这是气体在几百万度的极高温度或其他粒子的强烈碰撞下出现的物质状态,此时,电子从原子中游离成为自由电子。 等离子体是高度电离的气体,但处于与“气态”不同的“物态”——“等离子体状态”。
太阳和很多其他恒星都是非常热的星星,它们是等离子体。 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都是等离子体。 地球上也有等离子体。 上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 荧光灯和水银灯中的电离气体是人工等离子体。
7 .超高压下的超固体
在140万大气压下,物质的原子可能会被“压扁”。 电子全部被原子“挤出”,变成电子气,的原子核紧密排列,物质密度极高,这就是超固体。 乒乓球大小的超固体物质,其质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有充分的根据说明质量小的恒星发展到后期阶段的白矮星就在于这个超固体。 其平均密度是水的数万倍到1亿倍。
8 .超高压下的中子态
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原子核也会“被压扁”。 据了解,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在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质子吸收电子并转化为中子,物质显示中子紧密排列的状态,被称为“中子状态”。
中等质量(1.44~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在后期阶段发展的“中子星”,是密度比白矮星大的星球,其物质状态被确认为“中子状态”。
在更大质量恒星的后期,理论上预言会演化成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黑洞”,还没有通过直接观测证实其存在。 关于“黑洞”中的超高压使物质呈现什么样的物质状态,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今后的观测和研究。
如果物质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异常的物质状态,那么低温、极低温下物质也会出现特殊的形态吧。 以下叙述的两种物质状态就是这种情况。
文章来源:《地质与资源》 网址: http://www.dzyzybjb.cn/zonghexinwen/2022/1212/1079.html